欢迎访问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热点搜索:文章 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服务 >> 健康宣教
就医服务
健康宣教
人每天需要多少碘?孕妇、哺乳妇女需要额外补碘吗?
发布日期:2022-05-12 浏览次数:6116

1、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和危害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以痴呆、矮小、聋哑、瘫痪为主要特征)和亚临床克汀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病实质上属于微营养素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由于分布广泛、受威胁人口众多、危害严重,碘缺乏病已从一个疾病问题上升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重点控制和消除的疾病之一。

2、碘缺乏的主要危害?

在缺碘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在不同发育时期缺碘,其相应的表现也不同。胎儿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包括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检出率的升高;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造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碘缺乏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和0-3岁婴幼儿脑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引起智力水平低下或潜在性损伤,严重的可以导致克汀病(呆小症),以往常见的甲状腺肿由于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已不常见。

3、自然环境缺碘的原因?

自然环境缺碘是指土壤和水含碘不足。导致自然环境缺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大约在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川溶化,冰水冲刷,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冲走。而由裸露岩石形成的新土壤,其碘含量仅为原成熟土壤的四分之一,这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环境碘缺乏,这是自然环境碘缺乏最主要的原因;

洪水泛滥致使局部地区土壤中的碘连同土壤被冲走而加重碘缺乏;

由于植被破坏,地表土壤被风、沙、雨水、河流带走,致使土壤表面裸露,造成碘被淋滤并大量丢失,这种现象在山区更为明显。

4、人每天需要多少碘?

健康人每人每日碘推荐摄入量(RNI):6个月以下为85微克,6个月及以上为115微克,1岁及以上为90微克,11岁及以上为110微克,14岁及以上为120微克、成人为120微克,孕妇230微克,乳母240微克。人体每日碘摄入量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成人可耐受最高碘摄入量(UL)为600微克每天。人体摄入的碘主要从肾脏通过尿液排出。

5、居民碘摄入来源有哪些?一般人群如何补碘?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人体内不能生成,需从外环境获取,单纯从碘盐以外的食物和水中获得的碘来源不足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碘摄入量。我国居民碘的主要来源是碘盐、食物和饮水。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碘缺乏地区,每天从饮水中获得的碘量约为10微克;一般人群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碘量约为25-50微克;如果不特殊添加富碘食物,则一般人群每天从食物中和饮水中获得的碘不能满足人体需求。因此,除了居住在高水碘地区的居民不食用加碘食盐外,其他居民应食用加碘食盐。

6、孕妇、哺乳妇女需要额外补碘吗?

在一般人群普遍达到碘营养适宜的水平时,由于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碘营养需求量大于一般成人,摄入的食盐量可能又比一般人少,因此这些人群仅食用碘盐不能满足机体碘营养所需,需要额外适量补碘。

7、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群也需要补碘吗?

最新调查表明:大城市目前人群碘营养水平较为适宜,而且这是基于食盐加碘背景下获得的。

近年来调查表明: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总体水平适宜,但发现个别地区的孕妇碘营养不足;虽然沿海地区生产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但除个别家庭外,当地居民整体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来自于加碘食盐。如果沿海地区居民食用未加碘食盐,其大部分居民碘摄入量就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碘缺乏发生的风险很大。

因此,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居民仍然要坚持食用碘盐。

8、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过多

我国不同地区食盐的每日摄入量差异较大(人均普遍超过推荐的每人每天食用不超过5克盐的标准),从加碘食盐中获得的碘量也会有差异,为了使人群获得适宜的碘营养,不提倡过多吃盐。从防治慢性病的角度,盐摄入过多也容易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病,因此吃盐应适量。(来源:江苏疾控)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6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ICP备05038455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403号